夏至蟬聲晴雨報,天氣預報有得靠
今天低年級的小孩上整天課,午飯過後一個人溜去教材園,暫時躲避照顧小孩的緊繃神經,坐進躺椅閉目休息。樹林中傳來幾聲殘破的蟬鳴,第一次聽到失聲的蟬叫,就像是人的喉嚨卡住發出
ㄅㄧˋㄘㄟ的聲音一樣,忍不住笑了起來。回家閱讀呂理政先生編寫的《台灣生活圖曆》時,無意間讀到這一句俗諺「夏至蟬聲晴雨報,天氣預報有得靠」,解釋昆蟲對於大氣中濕度變化的敏感。蟬下腹部的鼓膜發音器,在空氣中溼度過大時,鼓膜變軟,會失去發聲的效果。必定要等濕度變小時,才會恢復原有的鳴震效果。
所以,我聽到的失聲蟬鳴,其實就是反應出連日豪雨的氣候特徵啊!可真是個大發現。
想到這裡,心頭一震,以前人們觀察四季與自然變化,而歸納出許多的生活智慧,沒有書本,無須死記,天地人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的共生和諧關係。什麼時候,蟬是蟬,天氣是天氣,而人是人,互不相干,只有當蟬變成被研究發表的對象,天氣變成一種判斷出門要不要帶傘,要不要做防曬,該不該加衣服的工具時,才會與人發生關係。看來,以前的人似乎比現在的我們智慧得多...。
好茶再見土石流
晚上新聞播報連日豪雨的災情,屏東霧台好茶村再見土石流。老爸老媽說,這些原住民將山上的土地過度開發,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。我說,這不能怪原住民。原住民的文化本來就是與大自然親近的。他們取其所需而不竭澤而魚,他們尊敬天地萬物而不褻瀆。是平地漢人來到這塊土地之後,把他們給教壞了。 我們立法規定不能濫砍爛伐亂狩獵。我們喜歡山上種出來又甜又大的高冷蔬菜和水果,於是政府花錢,輔導他們在山上做這些破壞水土的工作,賺錢 ( 賺平地人的錢 ) 養活家人。有學問的知識份子上山做研究,告訴他們多講一點,就有訪問費可拿...。
思想平地化的原住民,漸漸遺忘了他們的文化價值,當原住民變成只是一群住在山上的人時,每年,山上一再發生這樣的山崩土石流事件,該惋惜與檢討的,是山林遭破壞的責任歸屬,還是一個層次豐富的文化消失的遺憾呢?價值統一與多元文化的矛盾,在台灣這塊島嶼上,實在有其深入討論的空間哪!
蚯蚓堆肥
以前跟著務農的同事學習種菜,他們養牛養雞養鴨,田裡種供給牛隻吃的牧草,牛糞與拔除的雜草是天然的有機堆肥,田土裡常有土撥鼠來攪局,蚯蚓來鬆土,那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,少有誤差。 後來,老爸爸年紀大了,賣了牛隻讓兒子買機械,牧草不再需要,於是全鏟除了,土地上每一吋可利用的地方全部種上果樹,肥料也開始要向外購買。而且不知為什麼,不再看到土撥鼠來報到,田土上覆蓋了一層綠色有如發霉的東西,蟲害變多了,老是要噴藥。老農的生活依然儉樸,但他感覺,現在花的錢,反而比過去多。
文翰的堆肥研究,有了進一步的發展,從廚餘回收自製液肥,到戶外的落葉堆肥,到網友提供各種資料,決定試試買紅蚯蚓來做分解幫手。
以前,自然的資源取之不盡,再生利用的循環暢通,農家自給自足,還能與別人交換物資,交流感情。現在,大自然破了個洞,為了彌補這個洞,我們得花錢買廚餘桶做堆肥,花錢買蚯蚓和設備,因此也生出了相關的行業,促進商業繁榮。原本在泥土裡日子過得好好的蚯蚓,開始有了身價,紛紛出土貢獻所長,為人類賣力,有趣的現象。
不為有機而有機
有機如果代表的是沒有污染與自然的觀念,以前的人們或許更能理解。
以大自然為導師,我們的先人累積了多少的智慧下來,那些經常聽到的俚俗諺語,按照四時節令記錄生活的常民曆,互助合作、簡單清心而知足的生活方式等等。 曾幾何時,自然也變成要去刻意追求?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沒有把這些智慧繼續流傳下去?
當原有的自然循環被破壞,人與自然的平衡被打亂掉,相對的要花多少時間去彌補與恢復?有機生態讀書會接近尾聲,可泰要求大家寫報告,突然不知道該寫些什麼,我寫不出什麼大道理來,只覺得人在面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時,還是得更謙卑一點。
原住民作家雅榮隆‧撒可努在《山豬‧飛鼠‧撒可努》書中有一段話「一杯小米酒的產生結合了多少人流的汗?多少人出的力?發酵的味道是智慧和歷史、文化的結合。現在再也沒有人追尋小米酒的文化腳步,就這樣,公賣局來的那天,族人開始忘了小米酒的味道,全被公賣局的酒麻痺了,更沒有再想費時的釀小米酒,ˋ只有出賣勞力把賺來的血汗錢,全給了公賣局。」
從閱讀一套日本的漫畫《夏子的酒》為開端,幾個老師展開了對有機農業的探索之旅,收穫很多。繞了一大圈,我發現不就是「本於自然」這一簡單觀念而已。
《半農半 x 的生活》這本書裡,作者提出他的看法,我蠻認同: 「真正的復興,並非導入外來的事物,而是必須重新去發掘忽略的、潛在的東西。發掘出原本蘊藏的東西才重要。活用既有的一切,就能創造出世上未有的事物。」
不要再去破壞現有的自然,只是一個基本,不是說要回到傳統,而是要把傳統的人文精神加以轉化提升。被視為「回歸」的有機農業,我覺得還有很多可玩的呢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總覺得該寫的都寫在平常的雜記裡了,制式化的心得報告,就是掰不出來啊!怎麼辦...? 早上上網讀文翰在學校遇到的堆肥鳥事,覺得很可愛,生螞蟻失敗的堆肥,也是可以研究的好題材ㄋㄟ!很期待他的紅蚯蚓堆肥過程分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