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彭城酒莊」位於萬巒五溝社區內,年輕老闆劉晉坤看起來斯文,進辦公室借洗手間,我意外發現老闆的書櫃裡有一些建築景觀園藝之類的書,而且還養了兩隻貓,突然好奇他過去所學。讀獸醫和釀酒,八竿子搭不著邊,一問之下,他說改行純粹為個人興趣。
工廠廠區簡單區分為蒸餾區、蒸煮區和發酵區,以生產桑椹酒為主,也兼產米酒 ( 不過瓶身標籤寫的卻是白酒 ) 。異於過去我在歐洲酒莊所見的橡木桶,利用木料本身的特性,讓葡萄酒從橡木板中吸取單寧與香氣,加速雜質排除,並透過適當的木質間隙,吸取空氣中的氧氣,幫助酒成熟老化,改善品質。

這裡使用經過特殊處理的透明塑膠桶,盛裝酒液。瓶蓋上方有一個透明容器,可看出酒桶中的含氧度。釀酒好比是「生活化學」一樣,必須對一些化學變化有所理解,才能釀出好酒來。老闆用這種材質釀酒,會在哪些地方有所差異,甚至影響成色與口感,或許是個研究的好題材,因為同樣的材料與條件釀出來的酒,受到裝桶過程時許多微妙因素的影響,有可能產出風味截然不同的酒來,這大概就是讓釀酒者著迷之處吧!
老闆誠實地說,他目前製酒,還是以迎合市場需求為主,台灣人的飲酒口味,喜香甜,不愛淡澀,《夏子的酒》裡頭那種為理想而造酒,或是歐洲酒莊歷史悠久的葡萄酒傳統,對他
而言過於夢幻,現實的問題還是要顧的。

不過迎合大眾,老闆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想法。以桑椹酒來說,他發現以自家種植有機桑椹釀的酒,果香味飽滿濃郁。此外,發酵菌種的不同,也影響成味。以米酒來說,他選用完整的精米,而非碎米,精白度高,不比暢銷的公賣局料理米酒差,獲得許多試用過的買家讚賞。可惜我不是烹調高手,不太明白箇中差異。
說到品酒,當然要請老闆拿出他的作品來讓大夥品啜。老闆提了三瓶皆未上標籤的桑椹酒,讓我們嚐嚐。第一瓶淡如水,酸勁十足,舌尖感覺到刺激酒精味。第二瓶果香味厚重,圓潤成熟,非常順喉。第三瓶介乎之間,酒精依然刺辣,但入喉會有回韻停留。

因我個人不喜歡辛辣酒精味,所以覺得第二瓶為上選。我們的味覺靈敏度還算差強人意,老闆隨之公佈答案:第一瓶為他早期釀造的實驗作品,不論是在果粒選擇與發酵過程,技術尚且生澀。第二瓶選用自家種植摘採的桑椹果實,嚴格要求烏黑的熟果釀造,其他的釀造變因皆無不同,如此便已可提升果香濃度。第三瓶更進一步嘗試不同發酵菌種,試圖提升口感層次。
老闆笑著說,實驗尚未停止,仍需繼續努力。我想要是沒 有興趣支持,很可能就到只為止而已了吧!不禁期待他的下一 瓶好酒...。
我們這一群酒鬼黃湯下肚,臉紅耳酣,突然可泰詩興大發,形容酒湯入喉,宛如紛紛櫻花飄落,嗯...我突然想起王羲之「蘭亭序」裡的流觴曲水,意象優美,五溝水這裡不是有水圳?以後辦個

我問老闆萬一酒做壞了會變成什麼?他說那就變成醋啦!說完轉身回工廠,拿來幾瓶當作 sample 的桑椹醋,稀釋讓我們喝喝看。我覺得很好玩的地方是,第一次看到老闆是用實驗用的燒杯和攪拌棒,稀釋他做的醋給客人喝,我們好像是在試喝巫師調製的紅色藥水一樣。
酸不溜丟的發酵果醋,不如水果本身的酸味討喜,但是這種醋酸勁似乎很對文翰的胃口,馬上掏腰包購得兩瓶。老實說,自從喝過老阿嬤私釀的陳年桑椹酒之後,腦海裡念念不 忘那種果香圓熟的厚重感覺,就是覺得老闆的酒缺了點什麼。
我想這大概就是「新釀」與「陳年」不同之處吧!釀酒齡只有三年的老闆,未來應該還有很多可進步的空間,而且酒文化的提升,可以講究酒器、酒杯與品酒環境的營造。
我想起以前在 Alsace 繁花點綴的美麗葡萄酒莊品酒,亞爾薩斯傳統厚重杉木傢俱配上淡雅白酒,搭配在地傳統糕點的美好回憶。這是和參觀冷冰廠房截然不同的體驗,也是可以慢慢學習的部份。
臨行前,巧遇蔡森泰大哥奇著鐵馬悠閒經過,帶我們去參觀一處可遠觀東港溪上游的好地方,約好下週來訪農地主人,並且帶大家去溪底探險摸蛤仔,幾個人發起的有機生態讀書會,至此是越來越有趣了...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