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

0521萬巒佳平溪生態之行 文/洪毓儀.圖/夏可泰

應森泰大哥盛情邀約,今天的生態讀書會到五溝水林大哥的農場,體驗佳平溪的自然生態。一到中午陰雨綿綿,差點要取消此行,結果原本認為不佳的天候狀況,反而成為溯溪絕佳的機會,因為,涼爽氣清日不曬呀!

當天林老闆用虹吸壺煮他自己種植與烘培的咖啡給大家喝,一旁幾位大哥都已經著裝完畢。可泰被開了個小玩笑,有位大哥告訴他,穿水母衣不用穿內褲,害他緊張了一下,說什麼也不肯試穿,惹得大家哈哈笑。

佳平溪是東港溪支流,環繞萬巒五溝村,溪流沒有受到工業廢水污染,水質仍清澈見底。我們從林大哥農場旁的階梯下河床,目前佳平溪還是枯水期,行水區長滿野生花草,偶爾見幾坨稀爛的牛糞,和牛隻歇身的圓形土塘。

清溪中長滿各式各樣水生植物,幾位大哥穿連身水母衣,腳踏防水鞋,手拿竹畚箕,熟練地在水草間翻撈,箕中魚蝦水蠆...許多水中生物一一現身。

說來奇怪,台灣四面環海,然而我們的親水性卻不高,多數人對水文的認識,還停留在膚淺無知的階段。一下子把人丟進自然裡,面對無知的世界,不是感到無聊不知道有什麼好看,就是手足無措,心生畏懼。

行走在溪水中,有人發現兩股水流交會之處,產生迴流,明顯感覺到水溫較高,老師說,也因為如此,通常這個地帶會聚集魚群。而且水生植物的蹤跡,也是一地重要的水資源環境指標。

這裡的水邊群聚生長著粉綠狐尾藻、空心菜、黃花水龍、田字草與綠葉水蓑衣...還有好多我從沒見過的水草。第一次認識這麼多種水生植物,我記得頭都暈了。但是老師們不厭其煩介紹,讓人感到一股對土地的熱情,人把看待世界的眼光拉得更深更近,會突然發覺大自然造物的偉大。我想起以前考救生員,第一次面對寬闊的海洋,或是學潛水時投身水中時,所感覺到的一股對自然的畏懼。海洋文化象徵的是一種開放與寬闊的胸襟,人,怎能不更學習謙卑?

我教室前也繁殖了一大片田字草,小孩老是把它跟酢漿草搞混。這一次森泰大哥從土裡撈上一段匍伏莖,露出捲曲的幼生苗,我才知道,田字是水生「蕨類植物」。不過奇怪的是,我記得上一次去採桑椹,老阿嬤也管它桑椹叫「鹽酸仔」,是怎麼一回事呢?我們還認識了一種異葉水蓑衣的水生植物,和空心菜一樣,這也是可食用的水生植物,森泰大哥教我們摘側邊嫩芽,回家川燙炒麻油試試。

佳平溪目前是乾季,溪水位降至土堤下約兩公尺,行水區兩旁的土堤壁,有很多棕沙燕鑿壁而居,形成這樣的洞穴景觀。再過不久雨季一來,溪水暴漲,棕沙燕才會遷徙離開。

此外,曾老師告訴我們,溪中有一種魚叫「高體魚旁 魚皮」 ,人們看到這種魚,就知道水中一定有「 ㄌㄚˊ阿」(蜆)可摸。原來,夏天是魚旁 魚皮 的產卵季節。雌魚旁 魚皮 的腹部會長出一根細長的產卵管,然後將卵產在蜆的蚌殼內。雄魚旁 魚皮 隨之在同一個蜆的旁邊排精,精子隨水流進入蜆殼內,完成受精作用。魚旁 魚皮的受精卵,就這樣安安穩穩地在蜆殼內孵化,直到變成幼魚,能獨立生活了,才離開蜆。魚旁 魚皮 和蜆,就這樣成為共生伴侶,互蒙其利。

聽完老師解說,我們這一群都市ㄙㄨㄥˊ,見誰大呼撈到東西,便像蒼蠅一樣圍剿,一探究竟。我發現魚網在這裡完全派不上用場,兩把魚網慘遭蹂躪,歪的歪,壞的壞,反而沒有傳統的竹畚箕耐操耐用。水中一陣翻攪之後,篩出溪沙,去蕪存菁,我們找到許多溪中寶藏。

「魚虎」與「蝦虎」這兩種魚都有個虎字,我只記得蝦虎以前上朱雲瑋老師的課時,也在潮間帶看過,槍蝦和蝦虎魚共生的故事記憶尤新,怎麼這回跑到淡水的溪裡來了呢?老說說,魚虎又叫做「泰國鱧魚」,是一種肉性外來魚種,專門欺負本土魚,並非善類。

「條紋二鬚魚八」,是台灣的原生魚種,牠的眼睛紅通通的,所以又被稱為紅目魚,老師一抓到這種魚,便高興地不得了,然後大夥兒也就跟著一起興奮,只有我在旁邊搞不懂,他們樂些什麼。
溪哥的學名叫「粗首鱲」,閃亮的銀白色身體和大眼,看起來挺可愛。上回去枋山的時候,只能遠遠看到山谷下有溪哥影子在水中竄動,偶爾躍出水面覓食,這次總算看到廬山真面目啦!
回家找資料時發現的好網站: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2001new/main1.asp


可泰讀幼稚園大班的女兒豆豆,自己在旁邊抓魚抓蝦,玩得不亦樂乎,根本不用人操心。觀察孩子最真誠反應的一面,我想起在學校裡,總是會有一群過分操心安全問題的行政人員、老師與家長,做什麼都害怕。爬樹也危險,涉水也危險,登高爬樹也危險,玩土玩沙不行、赤腳抓蟲不衛生,連在校園裡挖個生態池子,也怕小孩掉進去,教學最後只能教書本上的東西,應付考試,百無聊賴。後來我才發現,不少老師的師範養成教育裡,就很少深入過自然,他們埋首讀書,在考試中贏過眾多對手,而有了現在的成就。如今用同樣的教育模式來教書,還需要做什麼改變?而這,大抵也是台灣的教育方針,難以推動的一大原因啊!

一下午在溪中活動,抓魚的抓魚,拍照的拍照,玩水的玩水,時間慢慢地過,心裡裝滿滿的快樂。回到林大哥的農場,清洗換妝完畢,大家圍坐喝熱茶,分享今天親水的活動心得。

森泰大哥講了一個生態保育的觀念,居然就只是「不要去破壞原本有的自然」這麼簡單!不過在台灣,為了利,人們不停地濫墾、濫伐與建設,每一寸土地都被人思考著如何徹底地利用,恐怕連如此簡單的「無為」之舉,都不容易。

過去的人用他們的生命,在自然世界裡累積了無數豐富的智慧,留下這片土地給我們。然而,已經漸漸疏離天地自然的我們,要用什麼樣的方式,繼續將這些智慧傳承下去?

保留住原本的生態,吸引人們來認識,然後帶走些什麼,可能是一個觀念、一顆快樂的心,一把可以煮食的野菜,甚或是一小棵植物幼苗...,我想,播下種子,總會有成蔭的一天。土地認同的教育,才是台灣最需要思考的問題...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