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老闆一開始以略為嚴肅的神情解釋「有機」的概念,他最早從一甲地的規模開始做起,經過十三年的努力到現在經營三甲農地,目前農場共有十一位員工,專工分職,老闆也在這期間經歷各種嚴厲的考驗,他笑著說,糗事一籮筐。

因為我以前學種菜,也鬧過不少笑話。老闆說,他學種菜是先從「認識草」開始,誤把高麗菜苗當作雜草拔光光,而我是等到蘿蔔都開花了,才問可不可以採收。
蔡老闆以一個完全沒有農務背景的人,從零開始,重新學習。過程跌跌撞撞,其實非常辛苦。從一開始土壤質的鑑定,選定在台灣較具公信力的「毒物試驗所」前來採土與採水化驗,到紀錄各種蔬菜適合生長的季節,乃至於最讓人頭痛的病蟲害防治,到行銷管道等等,每一個產銷流程,都會遇到困難,必須想辦法克服。
有成本考量,蔡老闆農場內的有機肥料並不自己生產。他說早期肥料公司也為顧客特別製作有機肥料,但必須大批購買才接單,如今肥料品質大幅改善,也看得到小包裝的有

可泰問到「種子來源」的問題,老闆解釋,早期確實很難找到無化學浸泡的種子,但是近年來,一些有機認證的團體不斷溝通要求改善,逐漸能掌握種子來源的品質。
他會選擇有宗教背景的「慈心認證」,一方面是自己信仰的關係,另一方面也認為在台灣這充滿投機的環境裡,藉由宗教力形成的嚴格力量制衡,似乎是比較可靠的選擇。他的農場以種植蔬菜為主,大部分以批發價,賣給販售有機食品的「里仁公司」,少部分則零售給在地居民。
很難想像搭建一方溫室也要花上將近百萬元的資本,但是溫室可防止病蟲入侵,遇到農民所謂的「小月 ( 風雨災多的夏季 ) 」,也不怕無法正常供貨。既然食為民生之必需,蔡老闆認為至少要做到四季供應無缺的市場需求。溫室的結構體要堅固、溫室旁的帆布必須要有足夠的受風力,這些都是必須學習研究的學問呢!看來要實現農場夢,親知、親為不可少。
老闆目前也收了一位徒弟,漂鳥計畫的學員,辭了職決定住到村莊裡,跟著老闆一起學習農耕實務,又一個傻子要加入有機農耕的行列,聽起來很令人振奮。
老闆跟我們解說目前有機農田與隔壁農田的區隔,要有四公尺的距離,並且種植綠籬阻隔。有機田裡使用鋤草機除草,完全不用化學藥劑,不要想成是在與雜草戰爭,而是當成在修行,就不覺得做這差事枯燥乏味了吧!把種植民之所需的蔬菜當作是自我的修養,有機也成為一種哲學。老闆說:有機要永續,一定要「誠信」,那是一種使命感,並非謂了利益!聽了令人感動。

要避免資本的惡性循環,技術要提升,產量也要增加。他說屏東縣一些有機農友正計畫共組一個「太陽城有機產銷合作社」,互相交流,讓有機的觀念萌芽茁壯,深入我們的生活當中。農民們不再苦苦等待政府施捨,時時受政治利益操弄的政策左右,自己團結站出來,為土地和土地上的住民而努力,這股正在醞釀的向心力,很讓人期待。
一月份去宜評老師看有機稻播種,之後我捐了些向日葵種子,讓他們種在稻田四周當美化的綠籬。四月底太陽花開,幼稚園老師帶著小小孩一起去摘花,下午沒課便跟著去瞧瞧。綠油油的稻子抽穗,四周開滿充分吸收太陽精華的金黃向日葵。原本單調乏味的綠色農田,頓時成為吸引人目光的巨星。孩子們興奮地在田埂間穿梭採花,採完花回到農場喝農場生產的牛奶,滿載而歸,非常快樂。

或許有機會可以建議蔡老闆思考農田美化的問題,我看他的農場天天都有一些團體坐著遊覽車來參訪,並且思考與社區周邊的文化資源合作,應該能創造出非常有趣的互動來。
晚上去旗美社大聽了一場演講。日本「明日香志工協會」分享他們以「工作假期」的方式,招募志工前來協助保存在地特殊景觀與古蹟的心得。我想起過去農村人口較多,村莊裡存在著所謂的交工制度,是在地人自主性的互助方式。如今農村人口外流,生的孩子也少了,這種工作假期的方式,倒不失為一種新型態的交工制度。招募的志工來自不同的地方,甚至擴及海外。
台灣目前的農村困境遭遇的,不只是人力缺乏與經濟的危機,還有資本主義競爭的壓力。要錢?還是要一個健康永續的環境?天平兩端如何平衡,人,我想是其中重要的角色。誠信與使命感,人的信念與良善的心,能夠抵擋得住利益的誘惑,這才是我們最最需要傳承下去的品德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