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

廢宅當堆肥場 林崑陵回歸古法

以下文章來自Yahoo奇摩新聞

記者楊宜敏專訪
宜蘭縣冬山鄉農民林崑陵從小看著務農的父親大量使用化學肥料,最初栽種的稻米收成最好,地力卻逐漸消失,短短廿年,就放棄繼續種稻,他也領悟到,唯有回歸老祖宗的有機農業才是正途,去年參加宜蘭社區大學的「有機堆肥」課,才真正進入有機農業的領域。
化肥毀了地力
林崑陵說,他民國四十年出生,當年父親開始種稻,也正值化學肥料大舉進軍台灣,前十年,收成的稻穀在冬山鄉群英、清溝地區一帶赫赫有名,第二個十年,稻子長得不好,父親反而下更重,再加上農藥;結果,水稻生長情況每下愈況,到他廿歲,父親放棄種稻。
試用有機方式救地
他接手田地,嘗試不施肥、不灑農藥,稻子反而長得好好的,也沒什麼病蟲害,讓他開始改變觀念,直到民國八十一年,因緣際會接觸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的有機農民,跟同好自行摸索,去年參加社大課程,才把舊宅改成堆肥場,還開放菜園給同學種菜。
實驗尋覓最佳有機肥
今年一期稻作,他把田分成四塊,種同種的水稻,但施用不同的肥料,分別是四十三號化肥、特一號有機肥、生技一號有機肥料及自製的有機堆肥,下個月,實驗成果就揭曉。
林崑陵說,他發現自製有機堆肥較適合小面積農田,因為要花時間、花力氣翻攪,費工、費力,不是每個農民都能做到,建議政府單位出面整合,廣收有機廢棄物,興建倉庫,添購大型攪拌器,才能大面積推廣,也比較能吸引農民投入。

沒有留言: